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溫哥華資訊

溫哥華地產

溫哥華教育

溫哥華財稅

新移民/招聘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德國: 紐約時報:德國陷入大麻煩,沒人知道該怎麼辦

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德國即將於2月23日舉行大選,基民盟領袖默茨有望成為下任總理。但是《紐約(专题)時報》2月21日發表了一篇題為《德國陷入大麻煩,沒人知道該怎麼辦》的文章,稱無論誰勝出,都難以改變德國的糟糕現狀。文章的作者是康斯坦丁·裡希特(Konstantin Richter),裡希特是一名記者,正在撰寫一本關於德國企業歷史的書。


文章摘編如下:

這是德國嚴峻的選舉季。這場選舉是由去年12月政府垮台引發的,貫穿了嚴冬的幾個月,在晝短、氣溫低、情緒低落的背景下進行的。低水平的政治辯論對提振這個國家的精神沒有什麼作用。


在一段短暫的時間裡,稅收、就業和政府開支——選舉的主要內容——獲得了最多的關注。但在1月下旬,一名阿富汗人襲擊了巴伐利亞小鎮的一個幼兒園,造成一名幼兒和一名旁觀者死亡。這一事件引發了一場政治風暴,使其他一切都黯然失色。

政客們立即介入。保守的基民盟領袖默茨向議會提出了一項不具約束力的提議,要求加強邊境管制,打擊非法移民(专题)。為了通過這項動議,他依靠了極右翼德國新選擇黨的支持。這引起了一片嘩然。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黨和綠黨大聲疾呼,稱自己是反對極端主義崛起的堡壘。

這場辯論在整個2月份都在醞釀。直到上周五,美國副總統萬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發表了一篇煽動性的演講,抨擊歐洲各國政府寬松的移民政策,以及它們所謂的對極右翼的審查。德國震驚了,陷入了對其與日益敵對的美國關系的深深的焦慮之中。

這已經夠麻煩的了。但在最近的騷亂中,這個國家忽視了另一個與移民或跨大西洋聯盟衰落同樣緊迫的問題:搖搖欲墜、萎靡不振的經濟。經濟衰退已經持續了兩年,德國陷入了低增長和低生產率的惡性循環,似乎沒有人知道該怎麼做。無論周日的結果如何,這個國家都陷入了嚴重的困境。


公平地說,有一點是一致的:永久性衰退的威脅是真實存在的。企業承受著高昂的能源價格、過多的官僚作風和來自其他國家日益激烈的競爭。人口老齡化意味著能夠勝任重要工作的高素質工人越來越少。多年來對基礎設施的投資不足正在造成損失。在一場迫在眉睫的全球貿易戰中,德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將比其他國家損失更多。一個由經濟學家和記者組成的評委會被任命選出2024年的“年度商業詞匯”,評委會考慮了“官僚主義怪物”等詞匯。最後,它選定了“去工業化”。

不管用什麼詞來形容現在發生的事情,很明顯,它能說明一些情況。最有可能成為下一任總理的默茨將自己描繪成一個改革者,並承諾全面減稅。然而,他並沒有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,說明他將如何提供資金。他談到了創新和經濟增長,但他對減少政府補貼和社會服務的計劃含糊其辭。默茨在接受《時代周報》采訪時承認,他願意做的事情也是有限度的。“一個在和平與繁榮中生活了多年的老齡化社會,”他說,“比一個處於變化中的社會更不願意接受變革。”

由總理朔爾茨領導的社會民主黨則更加矛盾。他們希望放松憲法對政府借貸的嚴格限制,以增加教育、住房和基礎設施方面的支出。但是,這個歷史上植根於勞工運動的政黨,仍然依附於該國大規模制造業的傳統,並將其與高就業率和社會穩定聯系在一起。和綠黨一樣,社會民主黨把希望寄托在低碳技術上,他們相信這將引發工業復興。朔爾茨說,多虧了氣候保護,經濟將“實現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相同的增長率”。


這不是偶然的暗示。朔爾茨和默茨都經常提到戰後幾十年的經濟奇跡,暗示另一個奇跡可能即將到來。但在內心深處,他們肯定知道,這25年的繁榮時期是一種歷史反常現象。盡管如此,他們顯然還是想讓選民相信,不勞而獲是可以實現的,所以他們一直在假裝。

實際上,那個時代很久以前就結束了。今天的一些挑戰早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就很明顯了。缺乏對未來技術的投資,人才外流到美國,以及過度依賴汽車、化工和機械等少數出口導向型行業,這些挑戰在那時都存在。鋼鐵和煤炭,曾經的經濟支柱,已經開始衰落。

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,歷屆政府,無論是由社會民主黨還是基督教民主黨領導,都有充足的資源來投資於長期增長。但他們只是三心二意地這麼做了。為了減輕去工業化的影響,他們補貼老工業,拯救瀕臨破產的公司,讓工人繼續從事藍領工作,並為所有不再需要服務的人提供慷慨的福利。這就是為什麼德國與其他一些國家不同,保持了強大的制造業基礎。

現在真正令人擔憂的是,汽車和機械——在過去幾十年裡支撐著經濟的行業——正在走上鋼鐵和煤炭很久以前走過的道路。當然,轉機是有可能出現的。德國的工業巨頭可以在機器人、人工智能以及低碳技術方面加倍努力。但他們也必須裁員,關閉或搬遷那些不再具有競爭力的部門。類似的情況也適用於德國整體經濟。重回勝利之路並非不可能,但並不容易。事實上,這可能需要政黨間高度分裂。
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     還沒人說話啊,我想來說幾句
上一頁12下一頁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在此頁閱讀全文
   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349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.0008 秒